屈光参差

屈光参差

概述:近视远视散光都是可以相对于单眼而言的,如果双眼在一条或者两条子午线上的屈光力存在差异时,称为屈光参差(anisometropia)。两眼屈光绝对相等,在人群中比较少见,或多或少表现出一定量的屈光参差,轻度差异是极普遍现象。1867年Kaiser首先将两眼屈光不等命名为屈光参差。屈光参差可表现为多种类型。可以是一眼正视,另一眼为远视近视散光;或者两眼都有屈光不正,但两眼的度数或种类有所不同。一般规定,低于1.5D的屈光参差属于生理性,而国外大多将双眼一条子午线或多条子午线相差1D以上的称为屈光参差。散光性屈光参差更为多见。在眼的发育过程中,远视的度数在不断减轻,而近视的度数在不断发展,如果两眼的发展进度不同,就可能引起屈光参差。除上述的发育因素外,创伤和其他疾病亦可引起屈光参差。屈光参差多数是先天性的,并且常合并程度不同的面部发育不对称。两眼屈光绝对相等者,在人群中比较少见。
    临床上从是否有双眼单视(障碍)出发,而把屈光参差分为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但又难于划分它们的标准界限。国内外大多数作者多以两眼屈光度相差2.0D以上者列为病理性屈光参差;也有将相差1.0D以上者列入病理性屈光参差;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1985)提出的统一试行标准,将屈光参差定为两眼屈光度相差为球镜≥1.5D,柱镜≥1.0。
    屈光参差相关的问题有:①双眼矫正镜片不等的棱镜效应;②双眼所需不等的调节;③双眼不等的相对放大率。根据屈光参差的不同程度有不同的症状表现。轻度的屈光参差尚可以融像,产生立体视,此时患者大多靠调节来维持,但由于双眼的作用是同时的,为了使一只眼睛的像变清楚,就要动用调节,这样会影响到另一只眼睛,产生矛盾,从而造成视物疲劳;如果屈光参差发生于幼年且参差量较高,会产生一眼的抑制,进而发生废用性弱视,还可能继发外斜;有些患者参差度数较高,融像已经相当困难,索性养成了两只眼分别视近,视远的习惯,我们称之为交替性注视,这样不需要太多调节,主观感觉也没有太大不适。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关于屈光参差的发病率的统计报道较多,但由于生理性和病理性屈光参差的划分标准不统一,所以报道的发病率较为悬殊。有人统计了1199名屈光不正病例,两眼屈光度不同者占48.29%;还有人报道屈光参差两眼屈光度相差在2.0D以下者,在一般人群中约占50%,两眼屈光度相差在2.0D以上者仅为8%;国内各家报道的发病率也相差明显,有人统计了1268例屈光不正,其中约60%近视者两眼屈光度差值不超过-1.0D;约80%远视者两眼屈光度差值不超过+1.0D。以后有关屈光参差的统计报道较多。另外有作者在统计门诊验光病例时,在10648例屈光不正者中发现两眼屈光参差在±2.0D以上者635例,为就诊验光病例总数的5.96%(表1)。
    由以上统计可知,轻度屈光参差相当普遍,但屈光参差在2.0D以上者也占一定比例。临床实践中,在近视性屈光参差中的高度屈光参差者并非十分罕见,特别是一眼为正视或轻度近视远视,而另一眼为高度近视者,临床上时有发现。有时两眼相差度数可达相当高度。

病因

病因:可以引起屈光参差的因素主要包括:①发育因素:在眼的发育过程中,远视的度数在不断减轻,而近视的度数在不断发展,如果两眼的发展进度不同,就可能引起屈光参差;②双眼视功能的异常:屈光参差经常发生于斜视之后,主要是由于斜视影响或者说破坏了眼球正视化的过程,打断了双眼视功能的发育;③外伤和其他疾病亦可引起屈光参差:上睑下垂患者屈光参差的发病率大约为55%,其他如眼睑血管瘤、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等)、核性白内障等;④手术因素:一些手术可造成人为的屈光参差,如人工晶体的植入、角膜移植、RK术等。
    按照其发病病因可以进行如下分类:遗传性(hereditary),包括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白内障和一些导致眼睑闭合的疾病,如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上睑下垂等;获得性(acquired),包括外伤性、球内或球周占位性病变以及医源性因素,如单眼晶状体摘除后的无晶状体眼、屈光手术、穿透性角膜移植等。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一般认为屈光参差的发展有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明了。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轻度屈光参差可无任何症状。
    2.单眼视  屈光参差超过一定程度,双眼单视功能被破坏。在视觉发育尚未成熟的阶段,为避免模糊物像的干扰,会不自主地对其采取抑制作用,患儿不是双眼单视,而是单眼单视,即只用视力较好的眼视物,另一眼则废弃不用。单眼视力无正常的深度觉和立体视觉。
    3.弱视  形成单眼视后,主视眼的视网膜不断受到正常的视觉刺激,并通过视路将视觉信息传递至视中枢形成视觉,其视功能可以得到正常发育。废用眼模糊不清的物像及其产生的信息被抑制,视中枢对该眼的视觉信息不发生反应,久之形成弱视。一般情况下,发生弱视眼的屈光不正程度要大于另一眼。大量资料表明,远视性屈光参差弱视发生率高。在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中,大部分为远视性屈光参差。弱视的程度与屈光参差发生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小,弱视程度可能越严重。多数学者认为,近视性屈光参差发生弱视的可能性较小,因为近视眼近视力多正常,同时,近视性屈光参差的发生较晚,很少发生在视功能发育敏感期,即使近视性屈光参差引起弱视,程度也往往较轻。
    4.斜视  弱视眼不一定伴有斜视,但如果该眼视功能长时间被抑制而废弃不用,则容易出现斜视。
    5.交替视  发生在双眼视力均较好的病例,两眼均能注视目标,可交替使用两眼。另一种情况是患儿一眼为近视,另一眼为正视或轻度远视,会不自主地看近时用近视眼,看远时用正视或远视眼,形成交替使用双眼的规律。虽然每次只使用一只眼,但由于看远、看近时均不使用调节及集合,故可能无任何症状。

并发症

并发症:无明显眼部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实验室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主要指电脑验光及检影镜检查,需要在充分的睫状肌麻痹状态下进行,对青少年更为如此。可以准确提示双眼屈光参差的程度及屈光性质。

诊断

诊断:根据双眼验光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治疗

治疗:屈光参差会严重影响视功能,破坏双眼单视,导致斜视、弱视发生,而且屈光参差发生年龄越小,对视功能的影响越严重。因此,对少年儿童的屈光参差要早期发现,充分矫正,尽早配镜,并坚持戴镜。
   1.框架眼镜  框架眼镜矫正屈光参差有其自身的缺点。因为不同屈光度、不同轴位的球、柱镜片,会影响外界物体在视网膜的成像,对视觉产生干扰。人类视中枢对来自两眼的物像融合功能是有限度的,一般认为最大耐受相差限度为5%左右,如果两眼球镜片度数相差超过3.0D,或柱镜片度数相差超过1.5D,则两眼物像不能融合为一,从而产生复视。另外,如果屈光参差已经导致斜视发生,戴框架眼镜后会产生棱镜作用。镜片度数越大,棱镜作用越严重,配镜后可能引起严重不适,不能坚持配戴。人眼对屈光参差矫正眼镜干扰的耐受力个体差异较大,少年儿童的耐受力较成人强,即使屈光参差度数较大,也常常可以完全矫正。
    对已经形成斜视、弱视的屈光参差,应先用镜片矫正弱视眼,配合遮盖健眼、刺激弱视眼等增视措施,提高弱视眼的矫正视力。若弱视眼的矫正视力已经正常或接近正常,斜视程度仍未改变时,应尽早手术矫正斜视,以消除矫正眼镜的棱镜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斜视矫正后,屈光参差并未解决,仍需坚持配戴矫正眼镜。
    2.角膜接触镜矫正  角膜接触镜贴附于角膜表面,对物体在视网膜成像的大小影响小,有利于矫正屈光参差。故对于屈光参差过大,无法用普通框架眼镜矫正的患者,可选择配戴角膜接触镜。
    3.手术治疗  近年来有报道采用准分子激光自动角膜板层成形术和角膜表层镜片术等治疗儿童屈光参差,术后辅以其他增视治疗方法,可望取得一定疗效。

预后

预后:低度的屈光参差可以取得良好的矫正效果。

预防

预防:与眼部疾病有关时需要积极处理原发病。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

Copyrights 2005-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